四谏经邦,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,今朝古道肃观瞻仙游县枫亭镇锦岭山脚下的陵园中长眠着北宋名臣——蔡襄其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……
蔡襄,字君谟,宋兴化军仙游枫亭人,天圣八年(1030)考中进士,为端明殿学士,历任西京留守推官、馆阁校勘、秘书丞、拜三司使以及福州、泉州、开封、杭州知府等地方官职,著有《荔枝谱》《茶录》等,倡建泉州洛阳桥,以其书法与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并称为“宋四家”。为官37年,清正廉洁、刚直不阿、以民为本、政绩卓著、博学多才,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科学家、文学家和书法家。
治平四年八月,蔡襄逝于家中,赠吏部侍郎,葬于枫亭蔡岭(今蔡襄纪念园内)。其去世后,宋孝宗皇帝感其功绩而亲笔御书追谥为“忠惠”,顾名思义就是“忠国惠民”,这是对蔡襄一生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。
蔡襄的从政生涯中,对廉政建设方面积极探索,力主御史兼言谏之职,开创了“台谏合一”的先河,其监察思想既承历代传统,又具时代精神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1961年,蔡襄纪念园被评为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园内共占地19.3亩,分为廉政教育基地展馆(端明楼)、文化走廊、蔡襄陵园、书法碑廊等多个部分。
蔡襄从小生长在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家庭中,出仕后长期担任中央监察御史和其他地方官职,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廉政思想,具体包括民本、任贤、吏治、德治、教化、监察六个方面。
端明楼前的围墙上用花岗岩射雕嵌列的30幅蔡襄生平事迹连环画,通过蔡襄少年时代、忠贞为国、惠政为民、清正廉明、勤政有为、青史留名六个部分,集中展现了蔡襄丰富而精彩的人生,生动勾勒出蔡襄为政清廉、造福一方所做的点点滴滴。
文化走廊中以展板的形式展现了蔡襄家训、“万古受知”等模块。
“蔡襄家训” 以《论忠孝》为题,短短107个字,既是蔡襄践行忠孝的体会,也是用以教化后人的好教材。相传蔡襄“忠孝”的思想得益于其母亲卢氏的谆谆教诲。卢氏常以自家门外高大的松树启发蔡襄:“松树不畏寒冷腊月,依然挺拔耸立,高风亮节,你将来若成器,定要忠国惠民。”因此,枫亭至今流传“卢氏月夜捣衣课子”的传说。
“万古受知”是指历代名人名士对蔡襄一生的评价。宋代“八大家”之一的欧阳修在得知蔡襄去世后,十分悲痛,亲自撰写《墓志铭》,“谁谓闽远,而多奇产,产非物宝,惟士之贤,嶷嶷蔡公,其人杰然”、“凡闽之人,过者必肃”,意思是,福建虽偏远而盛产物产,物产再丰富都不如出一个杰出秉然的蔡襄,凡是福建的人来到这里,都要肃然起敬。1066年,蔡母卢氏病逝,蔡襄悲伤之至,加上长期夙夜在公,积劳成疾,终究病体难支,于1067年病故埋葬于此。1465年,巡抚腾昭为蔡襄修墓时,在陵园门前立了块“下马碑”,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下马下轿方可入内。
陵园大门横匾正面刻有“庆历名臣”四个大字,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对蔡襄的赞誉。
陵园内部大道两侧是仿宋重塑的石马、石虎、石羊雕像和文武翁仲石像。
蔡襄墓前立有一对“石望柱”,上刻乾隆时进士蔡新撰写的对联:“四谏经邦,昔日芳型垂史册;万安济众,今朝古道肃观瞻。”
“蔡襄陵园碑林”分列陵园两厢碑廊之中,以黑色大理石镌刻蔡襄诗文书法手迹及历代名人赞颂文章。碑廊全长134米,共有134块碑文,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、行、草、隶12600字,是福建省现有规模最大的碑林。
碑林集政治、科学、文学、书法为一体,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蔡襄勤政廉政、忠国惠民的生平事迹。
蔡襄的书法,历代帝王将相、书法界名流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比如清乾隆皇帝称蔡襄的字“淳淡婉美,玉润金生”。
一代廉臣
千古留名,万世流芳
蔡襄的一生
廉洁勤政,忠国惠民
其精神横贯古今